猛禽遷徙網

為世界揭密 海角鵟鷹返抵中韓邊境

GrayMIGs〔本會訊〕歷經最久達8個月及最遠達9千公里的旅程後,3隻海角鵟鷹終於在5、6月間返抵旅程的終點—中韓邊境,目前應已接近繁殖尾聲,即將完成傳宗接代的重責,而本計畫第一階段的任務也已順利完成。

關於本計畫的初步成果,補助單位農委會林務局已於今日發布新聞稿(原文連結於此),特此將全文轉載如下,請參閱。

台灣猛禽研究會 謹識 2009/7/9

發布日期:【2009/7/9】 為世界揭開「海角」鵟鷹從何而來去向何處 由林務局、中央研究院及台灣猛禽研究會共同合作執行「灰面鵟鷹遷移之衛星追蹤計畫」繫放5隻灰面鵟鷹,歷時8個月的衛星追蹤下,得知灰面鵟鷹遷移歷時最長為8個月以及最遠的遷移距離約為9,000多公里,同時也確認完整遷移路線以及在中北韓邊境或吉林長白山區附近進行繁殖,此一世界首例研究成果,值得國人驕傲。

林務局指出,灰面鵟鷹(Bustastur indicus),俗稱灰面鷲或南路鷹,臺灣地區每年春、秋兩季過境臺灣,數量約在15,000隻至35,000 隻之間,灰面鵟鷹為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二物種,同時也是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珍貴稀有野生動物。灰面鵟鷹的移遷路線僅限亞洲地區東南部,夏季在亞洲東部,秋季則向南遷徙至中南半島、菲律賓、婆羅州、蘇拉威西及新幾內亞渡冬,少數會在日本石垣島渡冬。

林務局表示,世界遷移鳥類研究上,對於過境臺灣的灰面鵟鷹遷移路線並不清楚,為研究此一遷移路線,由猛禽研究會理事長劉小如博士率領研究團隊在97及98年於墾丁及八卦山為5隻灰面鵟鷹裝上衛星發報器,分別命名為海角1,2,3號及海角4,5號。其中,海角3號及海角4號在北返半途中,訊息失聯;海角1號則返抵中國吉林省的長白山區附近;海角2,5號則返抵北韓。這3隻鵟鷹的位置都離中北韓邊境不遠,這個結果解答世紀之謎—每年過境臺灣數量龐大的灰面鵟鷹究竟來自何處?

經由衛星追蹤並配合氣象資料研判下,每隻海角鵟鷹的遷移都是一場驚險萬分的旅程。海角1號由墾丁前往菲律賓最南端岷答那峨島度冬後,今年3月準備北返渡海來臺,卻遭遇連續多日強勁的東北季風阻撓,在不利的風向下,海角1號強行渡海飛抵廣東省沿岸某小島,補足體力後,終於在6月初飛抵黑龍江北邊的中蘇邊界,之後又向南折返,在吉林省安頓下來。由菲律賓最南至中國最北,這趟旅途跨越了9,000多公里。海角2號在春分前後由菲律賓北返過臺灣,渡海後北移;海角5號則是於3月底在八卦山繫放後,於4月中渡海至福建,這2隻鵟鷹都在5月份由山東省穿越黃海抵達朝鮮半島,最後於北韓境內安頓下來。海角3號在菲律賓岷多洛島度冬後,今年春季北返途中,進入巴士海峽後便失聯;海角4號北返飛離山東半島後,在黃海上失聯,這顯示鳥類遷移過程中的危機重重,尤其在飛越大海時,是一種生存挑戰。這5隻肩負重任的鵟鷹命運各有不同,但都分別以堅強的生命力譜寫了自身的奮鬥旅程,更為台灣的鳥類學研究提供了新知。

這項研究仍持續進行中,但已知過境台灣的灰面鵟鷹並不一定來自日本,且遷移路徑與時程也可能有個體上的變異。此一結果已經得到國外猛禽研究單位的重視,並邀請於研究結束後,將成果提供展示。

林務局強調,少數幾隻個體的狀況並不足以代表整個族群,要瞭解過境臺灣灰面鵟鷹的遷移,必須持續追蹤更多的個體。由於衛星追蹤研究非常昂貴,本局除將繼續給予支持外,更希望得到企業界的襄助,讓這項研究能夠持續獲得更豐碩的成果,以提昇國際學術研究地位,更為我國在鳥類遷移路線研究上,開創新的里程碑。

您目前位置:首頁 猛禽遷徙網 Migration 遷移猛禽研究 灰面鵟鷹衛星追蹤 為世界揭密 海角鵟鷹返抵中韓邊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