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黑鳶黃昏聚集同步調查-2019
2019年全台黑鳶同步調查數量達到新高點
林惠珊
台灣猛禽研究會、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台灣的黑鳶數量,最早由沈振中老師在1992年開始調查,當時全台灣還不到200隻。台灣猛禽研究會自2013年起接手調查工作,每年秋冬季(非繁殖季)都會動員志工,在全台灣黑鳶的夜棲地進行兩次同步調查,秋季9月及冬季12月各一次。2019年秋季調查數量為555隻、冬季為709隻,年度數量就以較高的709隻為代表,這是自有調查以來,黑鳶族群數量的新高點,相當振奮人心。
黑鳶在非繁殖季有群聚夜棲的習性,因此只要選定某一天的傍晚,由各地志工到全台數十個夜棲地同時進行計數,就能夠掌握大致數量且不會重複計算。不過調查時仍可能會受到天氣影響,倘若能見度不佳就可能會低估,所以每年會調查兩次,以數量較多的為準。今年9月調查時天氣不好,不過12月的調查相當順利,有不少樣區的黑鳶群飛,讓調查員可以方便進行「晚點名」。
目前已知中毒是台灣黑鳶面臨的最大威脅,最早在2013年起,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發現黑鳶因農藥加保扶中毒、隔年又確認黑鳶因老鼠藥中毒,揭露出台灣自1980年代以來,普遍使用農藥和老鼠藥來毒鳥滅鼠所造成的生態危機,這段故事也登上2015年的電影《老鷹想飛》。農藥主管機關防檢局因此調整農藥政策,停辦長達40年歷史的全國滅鼠週,並禁用劇毒的加保扶農藥,各地的友善農業也都陸續在推展,如今看來的確已有初步效果。
不過709隻這個數字,跟早年文獻所記載以及長輩們印象中的,全台灣普遍分布相比,還是有很大的一段差距,黑鳶族群仍然侷限在台灣南北兩端,中部和東部依然少見其蹤影。近兩年各地農田毒鳥事件還是時有所聞,農民跟民眾使用老鼠藥的習慣一時也難以改變,黑鳶中毒案例依然在發生,所以要讓黑鳶生存的環境安全無毒,還是需要持續努力,推廣各種防鳥除鼠的友善方案(如猛禽棲架),並喚起大眾的環境意識。
台灣於2019年正式開始實施《有機農業促進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目前也積極推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台灣猛禽研究會、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及基隆鳥會著手制定《2019年台灣黑鳶保育行動綱領》,希望台灣的環境能夠在眾人的努力下越來越好,讓黑鳶和其他野生動物能夠在台灣這片土地,安全自在地與我們一同生活。
感謝參與2019年黑鳶同步調查的夥伴
基隆市野鳥學會
沈振中、彭翠娟、鄭暐。
台灣猛禽研究會
王李廉、王思婷、王麗菊、李文欽、林文宏、林玉英、林思民、林紋翠、施旭聰、張宏銘、張舜雲、梁彧禎、許淑貞、許智揚、曾建偉、曾惠芸、温唯佳、黃書彥、楊明淵、蔡其芯、蔡宜樺、蔡岱樺、蔡明汕、蔡振忠、蔡珮妤、蕭啟仁、謝廣珊、蘇秀芬。
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暨研究所
尤冠智、吳俊緯、呂佳家、李姮蒨、李昱緯、林釗輝、林雅雯、洪彩鈴、張子雄、張鈞維、梁哲豪、許萓芳、陳宇坤、陳羽蟬、陳冠汝、曾彥誠、蔡若詩、蔡淏翔。
屏東科技大學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
王婉儀、李慶陽、杜昀姍、林惠珊、林麗貞、邱承慶、青佳苓、洪孝宇、許雅玟、陳宏昌、陳俊霖、陳蘊哲、黃子倫、黃仲毅、黃琮傑、黃筠傑、廖贊淳、蔡志偉、蔡穎詩、謝季恩、魏心怡。
其他長期調查員
尤志豪、王鴻毓、吳志昇、吳銘、林忠明、袁瑞雲、陳信翰、鄭智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