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黑鳶黃昏聚集同步調查-2020

2020年全台黑鳶同步調查數量達到新高點

林惠珊
台灣猛禽研究會、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台灣的黑鳶數量,最早由沈振中老師在1992年開始調查,當時全台灣還不到200隻。台灣猛禽研究會自2013年起接手調查工作,每年秋冬季(非繁殖季)都會動員志工,在全台灣黑鳶的夜棲地進行兩次同步調查,秋季9月及冬季12月各一次。2020年秋季調查數量為602隻、冬季為840隻,年度數量以較高的840隻為代表,較前一年709隻增加131隻,黑鳶族群數量再創有調查以來的新高,相當振奮人心。

  黑鳶在非繁殖季有群聚夜棲的習性,且透過衛星追蹤也得知同一隻個體會在不同夜棲地之間移動,因此我們選定同一天的傍晚,由各地志工到全台數十個夜棲地同時進行計數,就能夠掌握大致數量且不會重複計算。不過調查時仍可能會受到天氣影響,倘若能見度不佳就可能會低估,所以每年會調查兩次,以數量較多的為準。夜棲地調查不包含常見的日間覓食活動地點,例如基隆港、碧潭等地,係因黑鳶黃昏時就會離開前往夜棲地聚集。今年9月及12月調查時,部分樣區天氣不佳,惟調查員仍能掌握族群的狀況,成功完成計數。

  今年的調查中最讓人驚訝的,就是新北市貢寮區12月的黑鳶夜棲數量達到228隻,是單一樣區的新高紀錄,與9月的87隻以及前一年的104隻相較,今年12月在貢寮區多出百餘隻的黑鳶,連現場的資深調查員也相當意外。這個現象的可能原因有兩個,其一是近年來友善農業的推動,例如貢寮和金山的友善耕作,黑鳶可能因此受惠;另一個可能性則是候鳥數量增加,從老鼠藥中毒後康復野放並進行衛星追蹤的黑鳶「小茄子」,我們已知台灣存在候鳥族群,但實際數量和比例仍然未知,是否可能今年因特殊原因導致候鳥數量忽然暴增,目前仍無法回答。不過小茄子目前仍在中國廣東省沿海,與屏東緯度接近的地方滯留,尚未回到台灣。

  農藥加保扶及老鼠藥毒殺仍是黑鳶生存的最大威脅,儘管農委會防檢局已在2017年將高濃度的加保扶禁用,近兩年仍持續發現黑鳶加保扶中毒的案例,以及農田毒死鳥的事件發生,很可能就是目前仍然合法的低濃度加保扶3%粒劑所造成。此外,雖然全國農地滅鼠周已在2015年停辦,然各地農藥行仍可輕易購買屬於環保署管理的環境用老鼠藥,環境用藥在田間使用且缺乏管理,仍然是農田生態的一大隱憂。今年南部的黑鳶總數跟去年相較無明顯成長,可能跟中毒的風險仍高有關。

  由台灣猛禽研究會、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及基隆鳥會共同制定的《2019年台灣黑鳶保育行動綱領》,目前已經開放網路下載,相關行動亦逐步進行中,目前衛星追蹤、救傷行動、友善農耕推廣、環境用藥問題、開發議題、環境教育等,均有所著墨,期待更多人關注及響應。黑鳶只是一個指標,守護黑鳶不只是為了黑鳶族群的未來,更是為了台灣土地環境,守護黑鳶,將自然生態留給我們的下一代。

結果比較 2013-2020-01



感謝參與2020年黑鳶同步調查的夥伴

基隆市野鳥學會
彭翠娟、沈錦豐、鄭暐。

台灣猛禽研究會
王李廉、王思婷、王麗菊、李文欽、林文宏、林紋翠、林可欣、邱品翊、邱嘉德、施旭聰、張宏銘、梁彧禎、許淑貞、曾建偉、黃書彥、蔡其芯、蔡宜樺、蔡岱樺、蔡明汕、蔡振忠、蕭啟仁、謝季剛、蘇秀芬。

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暨研究所
尤冠智、吳俊緯、呂沛昕、呂佳家、李昱緯、林妤潔、林雅雯、張子雄、陳冠汝、黃盈甄、黃適群、蔡若詩、蔡淏翔、戴儀。

屏東科技大學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
王婉儀、李秋珊、李慶陽、周育楷、林惠珊、林麗貞、青佳苓、柯奕志、洪孝宇、許艾莓、許雅玟、陳宏昌、陳俊霖、陳蘊哲、黃子倫、黃琮傑、黃筠傑、蔡志偉、蔡穎詩、謝季恩、魏心怡。

其他長期調查員
王正安、何俊鋒、吳志昇、林忠明、林國欽、林靖淳、袁瑞雲、張舜雲、許凱翔、許嘉恩、陳玉怡、陳調仁、温唯佳、劉承天、謝宗佑、蘇漢江。

 

延伸閱讀:2019年台灣黑鳶保育行動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