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黑鳶黃昏聚集同步調查-2021

2021年全台黑鳶同步調查結果

林惠珊
台灣猛禽研究會、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2021年全台黑鳶同步調查秋季數量為635隻、冬季為730隻,年度數量以較高的730隻為代表,較2020年略為下降。已知台灣黑鳶有留鳥和候鳥族群,但候鳥占比多少、每年度冬數量是否有變化,目前還不清楚。調查都可能會有誤差,不過自2013年以來,黑鳶數量增加的趨勢是肯定的,也期待能繼續維持下去。

  大家都很關心的黑鳶候鳥「小茄子」,本年度自10月1日起從俄羅斯的度夏地開始往南遷徙,於10月28日抵達中國廣東沿海與前一年相同地區度冬,惟衛星追蹤器在11月中旬斷訊,在斷訊前曾發出多個夜棲地重複定位,推測可能是衛星追蹤器通訊設備異常,因此小茄子目前是失聯狀態。小茄子從2020年4月底野放,至今總計追蹤1年又7個月的時間,完整記錄其南北往返遷徙路線兩次,獲得極為珍貴的研究資料。

  今年也進行台灣南北兩個黑鳶族群的繁殖調查,以及幼鳥和救傷鳥的衛星追蹤,深入研究黑鳶在台灣的生態和生存威脅。整年度發現的已知死因,仍然包含農藥加保扶和老鼠藥中毒,顯示中毒危機還是持續發生。此外還記錄到疑似白鼻心攻擊巢中幼鳥導致繁殖失敗、以及首度發現魚塭防鳥線造成黑鳶纏繞死亡。這些死因,除了天敵獵殺為自然現象外,其他人為因素是值得努力改善的方向。

  台灣黑鳶黃昏聚集同步調查,對於監測到的個體是留鳥或候鳥值得探討,但更重要的是,這些出現在台灣的個體,能夠順利平安存活,隔一年才有機會能再次被點算到。衷心期待各界與我們一同守護這些老鷹,惟有顧好台灣的土地環境,才能讓這些與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老鷹們存活,期待當抬頭仰望天空時,能見到這些在大地間穿梭的使者。

  台灣的黑鳶數量,最早由沈振中老師在1992年開始調查,當時全台灣還不到200隻。台灣猛禽研究會自2013年起接手調查工作,每年秋冬季(非繁殖季)都會動員志工,在全台灣黑鳶的夜棲地進行兩次同步調查,秋季9月及冬季12月各一次。台灣的黑鳶在非繁殖季,有群聚夜棲的習性,且透過衛星追蹤也得知同一隻個體會在不同夜棲地之間移動,因此我們選定同一天的傍晚,由各地志工到全台數十個夜棲地同時進行計數,就能夠掌握大致數量且不會重複計算。調查時仍可能會受到天候、夜棲觀察角度位置影響,倘若能見度不佳就可能會低估,每年會調查兩次,以數量較多的為準。夜棲地調查不包含常見的日間覓食活動地點,例如基隆港、碧潭等地,係因黑鳶黃昏時就會離開前往夜棲地聚集。

結果比較 2013-2021

感謝參與2021年黑鳶同步調查的夥伴

基隆市野鳥學會
彭翠娟、鄭暐、李知榕。

台灣猛禽研究會
王李廉、王思婷、王麗菊、李友源、李文欽、林文宏、林可欣、林玉英、林忠明、林紋翠、邱品翊、邱嘉德、洪貫捷、施旭聰、張宏銘、張振中、張舜雲、梁彧禎、許淑貞、曾建偉、黃書彥、温唯佳、蔡其芯、蔡宜樺、蔡岱樺、蔡明汕、蔡振忠、蕭啟仁、謝季剛、蘇秀芬。

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棲地生態研究室
尤冠智、吳明澤、呂沛昕、呂佳家、呂芷儀、周俞君、林雅雯、張郁柔、張舒婷、梁亦君、陳冠汝、陳敬昇、陳慧慈、湯于民、黃盈甄、黃適群、楊翎卉、廖晟宏、蔡昊翔、蔡若詩、賴澤恩、戴儀、顏麗沛。

屏東科技大學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
王婉儀、李慶陽、周育楷、林惠珊、姚佳伶、柯奕志、洪孝宇、張庭瑜、張惟晴、許艾莓、許雅玟、陳宏昌、陳柏凱、陳蘊哲、黃琮傑、黃筠傑、蔡穎詩、鄭宇妘、謝季恩、鍾明璋、魏心怡。

其他長期調查員
王正安、王鴻毓、吳志典、吳志昇、何俊鋒、林釗輝、林靖淳、姜君穎、袁瑞雲、陳玉怡、陳信翰、陳達智、劉承天、蔡惠雯、鄭智軒、謝宗佑、謝昀茜。

 

延伸閱讀:2019年台灣黑鳶保育行動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