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照片:蔡岱樺 / 繪圖:PN CHEN

到處都是老鷹的過去
「老鷹阿到處都是、國外很多」過去的時光我們不回去,而國外的黑鳶還真的很多,台灣的黑鳶走過何種苦難呢?從想不透到發現數量下降的原因,有更多的野生動物是在沒被看見過程中直接不見,而黑鳶或許還算幸運,有一群在乎黑鳶、在乎生態的人們,透過不同面向,探索每一隻殞落的原因、掌握每一年的族群波動、觀察黑鳶繁殖的好不好、搞清楚牠們去哪吃飯、召募新血、被召集人老鷹公主催稿生文,一群人就是用盡各種辦法,要讓黑鳶數量能夠回到那個老鷹到處都是的年代。
黑鳶保育行動綱領的更新
2019年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台灣猛禽研究會、社團法人基隆市野鳥學會,在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的指導下,就當時的時空背景與科學證據,更新台灣黑鳶保育行動綱領,訂立更符合黑鳶保育的短中長期目標,提出保育規劃建議,讓黑鳶能夠自然擴散到歷史分佈的區域,安穩生活繁衍子代。
次級毒害的威脅
黑鳶族群下降的原因很多:毒物威脅、人為獵捕、棲地變化等。屏科大鳥類研究室於2012年首度發現因加保扶中毒的黑鳶。經過多方努力下,農業部防檢署2015年停辦中央舉行的全國滅鼠週、2017年禁止三款高濃度加保扶農藥使用「40.64%加保扶水懸劑」、「44%加保扶水懸劑」、「37.5%加保扶水溶性袋裝可濕性粉劑」,從政策面上減少了部分黑鳶中毒的原因。
毒物管制與的進步與挑戰
關於藥劑使用,還有非常大的進步空間,老鼠藥分為環境衛生用藥及農業用藥,全國滅鼠週停辦後,農業用老鼠藥幾乎停產,但環境衛生用老鼠藥仍普遍流通。環境用老鼠藥違法投放到農地使用,依舊讓農地裡的猛禽二次中毒,石虎等野生動物被毒殺;投放在社區、校園等都市環境,則讓好不容易在城鎮裡立足的鳳頭蒼鷹、領角鴞等暴露在毒殺的風險中。
鼠害治本之道:落實環境管理
鼠類的繁殖力強大,使用治標不治本的殺鼠藥,根本抵擋不住千千萬萬的鼠輩大軍,環境管理才是最好的方法,不堆積雜物、修剪雜草、垃圾密封加蓋趕快清運、不餵食遊蕩犬貓、寵物食物清除乾淨等才是減少老鼠出沒的長久之計。

留給黑鳶的天與地
食安之外,安心住宅是另個關鍵,黑鳶活動區域與人類活動高度重疊,我們使用土地的方式,直接影響牠們覓食、繁殖與夜棲。在數不盡、蓋不完的設施之中,完善的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是絕對必要且急迫的政策,這項政策的完備,能讓我們更加謹慎思考土地的利用,植物、野生動物、社會文化等都不應該被未經審慎評估的工程輕易抹去。農電共生、水庫光電、道路等設置等等,都將壓縮到黑鳶的覓食繁殖等空間,在設計規劃時能否考量留給黑鳶更多安心覓食、順利繁殖的空間,政府部會間的橫向聯繫、公部門、民間、居民和廠商間的良好溝通,才能降低工程對於環境衝突,人與自然和平共存。

願不再為消失擔憂
野生動物保育工作者,總是在努力讓自己未來能夠「失業」,願我們不用再擔心黑鳶的消失,靜待著能有一日,大家能輕輕鬆鬆笑看空中飛來打去的黑鳶,無須再煩惱任何一隻數不到的個體,我們吃土也甘願~
p.s. 老鷹公主 請記得全台黑鳶破1,000隻的辦桌之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