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王婉儀
繪圖:PN CHEN
照片:王婉儀、洪孝宇、陳宏昌、黃筠傑
2019年10月我們的初相遇
那陣子,笑語哥(當時還不是洪老師),三不五時帶著學弟妹們去黑鳶的夜棲地觀察。這天,成群的黑色風箏在翠綠的樹籬上嬉戲,我們欣賞著悠遊自在的牠們,突然,遠方地上黑色的不明物體吸引了我們的目光,靠近一瞧,竟是隻黑鳶幼鳥!緊閉的雙眼、無力的腳爪、收攏的翅膀、背面朝地的,喘息著,離死亡彷若一步之遙。天上的同伴,時而低飛觀望,不知是否也在擔心?抑或只是看戲,甚或是等著飽餐一頓!? 總而言之,情況緊急,毫無反抗能力的幼鳥,由學妹抱著,一行人迅速前往屏科大保育類動物收容中心。
不打擾獸醫的緊急救治,一行人先行撤退。下午再前去探病時,黑鳶吊著點滴,但精神恢復不少,已經可以拍翅了!獸醫說,初步血檢的結果發現這孩子有貧血及皮下出血的狀況,判斷是為鼠藥中毒,故給予維他命K作為解毒劑,並注射止血針。盡人事聽天命,我們只能替牠集氣,祝福牠早日康復,希望牠一定要撐過去!體重820g的牠,是白胖的大寶寶,我們推測是母鳥,又因為墜落之地周遭有鳳梨田,便由學長替她取了小名「小鳳仙」。
2019年11月鳶落泥地與人類乾瞪眼
經過近一個月的住院治療,小鳳仙順利康復,我們替牠套上紅色數字腳環M6,以及一個衛星小背包,希望小鳳仙能替我們解開更多黑鳶的神祕。原以為事情就此落幕,沒想到野放第4天,阿筠經由衛星回傳點位發現定位異常(移動距離極短),而前往尋找。在一片乾涸的水塘邊發現呆站在地的小鳳仙,小鳳仙看似精神尚佳,不時警戒著阿筠的一舉一動,而當時阿筠也因經驗不足,在傳訊詢問前輩但前輩們都沒看訊息的情況之下,阿筠跟小鳳仙僵持對看非常久,直到忍不住舉著相機慢慢接近,最後停在距離小鳳仙20公尺遠的位置,一邊與牠大眼瞪小眼,疑惑著牠為何不飛,一邊觀望周遭盤旋的其他黑鳶。終於,笑語哥回傳了訊息,詢問地點後帶著一車人馬前來支援,一群人圍著小鳳仙,小鳳仙或許感覺到了危機,雖然飛不起來但也奮力跳開,甚至跳往乾涸水塘的中心,輕盈的鳥兒毫髮無損,但人們卻逐步下陷。這時我們才知道,看似龜裂的大地實則充滿泥濘,但為了帶牠回來檢查,笨重的人類還獻祭了一隻雨鞋在泥淖中。
阿筠:(來回打量)奇怪,精神不錯啊,為什麼不飛?
小鳳仙:(盯著人類)你…你不要過來哦!
攝影:黃筠傑
2019/11/6再次被帶回收容中心的小鳳仙。
再次回到收容中心的小鳳仙,體重掉到了660g,檢驗結果顯示凝血功能障礙復發,看來抗凝血劑中毒的黑鳶不能太早出院,好險有衛星小背包,不然小鳳仙可能就真的要升天了。這次住院,為了小心起見,足足又住了2個月。趕在農曆年前讓牠飛向自由的天空,希望牠平平安安過很多好年!
從紙箱衝出來的小鳳仙停在遠方的樹上望著我們,眾人一陣擔心,該不會中毒3個月了還沒完全康復吧!? 還好再度走近後小鳳仙展翅高飛,一去不復返了~
2021/1/30 神仙眷屬,原來鳳仙要當爸爸
從衛星追蹤點位發現小鳳仙不再跟大家一起睡在夜棲地了,感覺有古怪!立馬前去瞧瞧,果不其然發現正在叼巢材的牠。欸?!等等,雖然母鳥帶家具回家也是不意外啦,但是不是哪裡怪怪的呢?繼續看下去之後,我們有了重大發現……原來,鳳仙是男孩子阿!推估正值三歲的小鮮肉─鳳仙弟弟和美艷的大姊姊成了伴侶,看來今年繁殖季,值得期待!
2021年 春 神仙伴侶的另一伴原來是睡美人
兜兜轉轉的,以為有衛星追蹤點位,想找到小鳳仙的巢應該輕輕鬆鬆,沒想到也是撲空了好幾次。一來是一般公鳥不太會長時間待在巢內,二來是我們這位新手爸爸的建築技術….實在有待加強啊!有別於以往對於黑鳶巢的印象,小鳳仙的家築在瘦瘦的樹上,那巢的尺寸,看起來跟黑冠麻鷺用的差不多啊!仔細一瞧,巢內似乎有什麼….欸,那是成鳥的尾巴,是母鳥吧?但,怎麼都沒有反應呢,學弟轉述著。不論是放出黑鳶鳴叫、敲打巢樹基座,巢內的母鳥都沒有反應,心急如焚的他徒手爬上附近邊坡的樹上,奮力的往巢內窺探 ,糟糕,母鳥閉著眼睛,好像沒有呼吸了?!兩年前小鳳仙倒臥在地的畫面歷歷在目,該不會這傻孩子又帶了有毒的食物,只是這回輪到牠的配偶?焦急、忐忑,卻無濟於事。縱使心急如焚,隨著漸暗的天色,在顧及人生安全的前提下,也只好先行撤退。
隨著時間一點一滴流逝,心裡越是糾結─是否應該出手干預呢?猶豫再三,仍是決定在隔天下午帶著人手,決心要將小鳳仙的女伴帶下樹來,希望還來的及拯救牠。若是不能救……至少也要找出死因,還給小鳳仙一個公道!
當一行人跟隨阿筠的腳步來到小鳳仙的巢樹附近,突然聽到驚咦一聲:「欸!母鳥尾巴的位置換了。」眾人面面相覷「是風嗎?還是….」帶著懷疑的心情,我們持續接近,終於,與眾人對上眼的母鳥,在一開始的呆滯之後,毫不猶豫地展翅高飛,留下錯愕的一干人。放下心中的大石頭,我們不由得哄堂大笑此場鬧劇,用最快的速度確認巢內還有顆蛋之後迅速撤離,而阿筠則是忿忿的說要替母鳥取名為「睡美人」。
烏龍過後一個月,我們推估鳥蛋應已孵化,便再次前往觀察。努力的在巢樹周遭尋找角度,總算等到巢內兩隻毛茸茸的幼鳥探出頭來向我們報平安,「幹得不錯啊,小鳳仙!」
小鳳仙家的巢樹主幹細歸細,但巢所在的位置有好幾根岔,至少不會輕易晃動,而且巢高也是有10米左右,從旁並不好觀察巢內狀況。然而小鳳仙畢竟與我們關係匪淺又是第一隻追蹤到繁殖的公鳥,實在是很想取得牠的育雛資料,於是在多方考量之後,我們採用了棲架變形術,在巢邊另立一根拼接多段的長竿放上相機進行記錄,此時巢內的兩隻大寶寶安安靜靜的看著我們在樹下瞎搞了一陣子。
知道小鳳仙一家平安後,不打擾是我們最大的溫柔。架設完觀察器材之後,直到幼鳥離巢前,我們都不會再靠近巢區。一般黑鳶的繁殖期是12月至隔年6月,產卵後30天左右雛鳥破殼而出,再過50天左右幼鳥離巢,約莫90日齡的幼鳥會正式離開巢區,加入夜棲地。我們在幼鳥約70日齡時前去收回研究器材。那時巢內已空空如也,但在離開那片樹林前,我們似乎看到小鳳仙一家四口在藍天裡嬉戲的身影。回到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檢視影像,才發現我們的角度從一開始就偏移了,後期還越來越歪,還好小鳳仙家夠小,倒也沒有漏拍太多畫面XD
來到2022年,雖然發報器偶有斷訊,但從年初的追蹤看起來,小鳳仙今年似乎也有繁殖跡象,然而前去點位附近尋找幾次都未果,所以無法確定今年是否有成功繁殖。這顆發報器也在2022年7月斷訊後,在也沒有回傳,推測是發報器使用年限已到。感謝還算穩定的衛星定位,讓我們得以及時將鼠藥復發的小鳳仙緊急送醫治療,也讓我們得知,這三年來小鳳仙在野外平平安安的成家立業,讓我們看到生命的強韌,更讓我們窺探黑鳶的神秘世界。希望所有鳥兒都可以平平安安地長大!而當年那個頻頻鬧出烏龍的學弟,也就是阿筠,也跟著這顆發報器一起畢業了,真是可喜可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