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禽遷徙網

延續生命壯舉,灰面鵟鷹依約來台

map125s〔本會訊〕每年十月,數萬隻灰面鵟鷹依循基因中烙印的地圖,依約如期蒞臨台灣,並在短暫停留之後啟程南下,向著度冬地前行;這種年復一年地長途旅程,只為了生命的存活,及完成族群繁衍的壯舉。今年十月,就在這兩天,通過台灣上空的灰面鵟鷹中有三隻非常特別,因為牠們背負著台灣猛禽研究會安裝的衛星發報器,帶著大家的期望,記錄出灰面鵟鷹如何由台灣南遷度冬,又如何在春天北返前往繁殖地。他們一年中展現的遷移路線,為我們解開了等待多年的謎團,對亞洲鳥類遷移的知識有極為重要的貢獻。 由林務局、中央研究院及台灣猛禽研究會共同合作執行的「灰面鵟鷹遷移之衛星追蹤計畫」,共繫放了5隻灰面鵟鷹。其中三隻鳥在歷時一年的衛星追蹤下,清楚呈現了過境台灣的灰面鵟鷹全年遷移路徑,同時也讓國人確知牠們在菲律賓度冬,在朝鮮半島及東北地區繁殖。這種體重不到半公斤的鳥類,一年遷移的距離竟然可以超過12,000公里,讓人心中起敬。
灰面鵟鷹(Bustastur indicus)是野生動物保育法中的珍貴稀有野生動物,也是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二中的物種。每年春、秋兩季約有15,000隻至42,000隻會過境臺灣,牠的移遷路線位於亞洲地區東部及南部,夏季在亞洲東北部繁殖,秋季則向南遷徙至中南半島、菲律賓、婆羅州、蘇拉威西及新幾內亞渡冬,少數會在日本石垣島渡冬。

雖然灰面鵟鷹是亞洲重要的遷移性鳥種,國際上對其遷移路線所知卻極為有限。為研究此種鳥之遷移路線,台灣猛禽研究會在林務局的經費補助之下,由理事長劉小如博士率領研究團隊,在97及98年於墾丁及八卦山為5隻灰面鵟鷹裝上衛星發報器,分別命名為海角1,2,3號及海角4,5號。其中海角3號及海角4號在北返途中訊息失聯,海角1號成功抵達中國東北長白山區繁殖,海角2號及5號則返抵北韓繁殖。此研究雖然方進行一年,已經為每年國慶前後大量過境臺灣的灰面鵟鷹究竟來自何處又前往何處,提供了初步解答。

本研究發現大部分灰面鵟鷹採用大陸沿海的路線遷移。但海角1號北返時可能因強烈東北季風影響而使用了比較內陸的路線,抵達繁殖地的時間也比較晚,但卻率先在10月12日抵達菲律賓北方,是本計劃中最先完成一整年遷移路徑的個體,總旅程超過12,000公里。每隻海角鵟鷹的遷移都是一場驚險萬分的旅程,海角3號及4號在跨海時不幸死亡外,清楚顯示鳥類遷移過程中的危機重重,尤其在飛越大海時,疲憊的雙翼完全沒有休息的可能,絕對是一種生存挑戰。這5隻肩負重任的鵟鷹命運各有不同,但都分別以堅強的生命力譜寫了自身的奮鬥旅程,不但為台灣的鳥類學研究提供了新知,也對瞭解亞洲鳥類遷移有實質的貢獻。

這項研究目前仍持續進行中,已獲得的知識已經得到國外猛禽研究單位的重視,並邀請於研究結束後,將成果提供展示。這項研究所追蹤的幾隻個體顯然並不足以代表整個族群,要深入瞭解灰面鵟鷹的遷移,必須持續追蹤更多的個體。由於衛星追蹤研究非常昂貴,林務局除將繼續給予支持外,也希望能得到企業界的襄助,讓這項研究能夠在大家的合作努力之下,持續獲得更豐碩的成果,為我國鳥類遷移路線研究,開創新的里程碑。

關於本計畫的初步成果,補助單位農委會林務局已於今日發布新聞稿(原文連結於此),請參閱。

台灣猛禽研究會 謹識 2009/10/15

為世界揭密 海角鵟鷹返抵中韓邊境

GrayMIGs〔本會訊〕歷經最久達8個月及最遠達9千公里的旅程後,3隻海角鵟鷹終於在5、6月間返抵旅程的終點—中韓邊境,目前應已接近繁殖尾聲,即將完成傳宗接代的重責,而本計畫第一階段的任務也已順利完成。

關於本計畫的初步成果,補助單位農委會林務局已於今日發布新聞稿(原文連結於此),特此將全文轉載如下,請參閱。

台灣猛禽研究會 謹識 2009/7/9

發布日期:【2009/7/9】 為世界揭開「海角」鵟鷹從何而來去向何處 由林務局、中央研究院及台灣猛禽研究會共同合作執行「灰面鵟鷹遷移之衛星追蹤計畫」繫放5隻灰面鵟鷹,歷時8個月的衛星追蹤下,得知灰面鵟鷹遷移歷時最長為8個月以及最遠的遷移距離約為9,000多公里,同時也確認完整遷移路線以及在中北韓邊境或吉林長白山區附近進行繁殖,此一世界首例研究成果,值得國人驕傲。

林務局指出,灰面鵟鷹(Bustastur indicus),俗稱灰面鷲或南路鷹,臺灣地區每年春、秋兩季過境臺灣,數量約在15,000隻至35,000 隻之間,灰面鵟鷹為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二物種,同時也是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珍貴稀有野生動物。灰面鵟鷹的移遷路線僅限亞洲地區東南部,夏季在亞洲東部,秋季則向南遷徙至中南半島、菲律賓、婆羅州、蘇拉威西及新幾內亞渡冬,少數會在日本石垣島渡冬。

林務局表示,世界遷移鳥類研究上,對於過境臺灣的灰面鵟鷹遷移路線並不清楚,為研究此一遷移路線,由猛禽研究會理事長劉小如博士率領研究團隊在97及98年於墾丁及八卦山為5隻灰面鵟鷹裝上衛星發報器,分別命名為海角1,2,3號及海角4,5號。其中,海角3號及海角4號在北返半途中,訊息失聯;海角1號則返抵中國吉林省的長白山區附近;海角2,5號則返抵北韓。這3隻鵟鷹的位置都離中北韓邊境不遠,這個結果解答世紀之謎—每年過境臺灣數量龐大的灰面鵟鷹究竟來自何處?

經由衛星追蹤並配合氣象資料研判下,每隻海角鵟鷹的遷移都是一場驚險萬分的旅程。海角1號由墾丁前往菲律賓最南端岷答那峨島度冬後,今年3月準備北返渡海來臺,卻遭遇連續多日強勁的東北季風阻撓,在不利的風向下,海角1號強行渡海飛抵廣東省沿岸某小島,補足體力後,終於在6月初飛抵黑龍江北邊的中蘇邊界,之後又向南折返,在吉林省安頓下來。由菲律賓最南至中國最北,這趟旅途跨越了9,000多公里。海角2號在春分前後由菲律賓北返過臺灣,渡海後北移;海角5號則是於3月底在八卦山繫放後,於4月中渡海至福建,這2隻鵟鷹都在5月份由山東省穿越黃海抵達朝鮮半島,最後於北韓境內安頓下來。海角3號在菲律賓岷多洛島度冬後,今年春季北返途中,進入巴士海峽後便失聯;海角4號北返飛離山東半島後,在黃海上失聯,這顯示鳥類遷移過程中的危機重重,尤其在飛越大海時,是一種生存挑戰。這5隻肩負重任的鵟鷹命運各有不同,但都分別以堅強的生命力譜寫了自身的奮鬥旅程,更為台灣的鳥類學研究提供了新知。

這項研究仍持續進行中,但已知過境台灣的灰面鵟鷹並不一定來自日本,且遷移路徑與時程也可能有個體上的變異。此一結果已經得到國外猛禽研究單位的重視,並邀請於研究結束後,將成果提供展示。

林務局強調,少數幾隻個體的狀況並不足以代表整個族群,要瞭解過境臺灣灰面鵟鷹的遷移,必須持續追蹤更多的個體。由於衛星追蹤研究非常昂貴,本局除將繼續給予支持外,更希望得到企業界的襄助,讓這項研究能夠持續獲得更豐碩的成果,以提昇國際學術研究地位,更為我國在鳥類遷移路線研究上,開創新的里程碑。

憂海角3號之失聯 喜海角4號5號之安渡黑水溝

〔本會訊〕繼海角2號於3月19日率先自呂宋島啟程跨越巴士海峽迎風北返後,在呂宋島逗留多日的海角1號與海角3號在研究團隊的殷切企盼下,終於在4月上旬分別出海,繼續其歸鄉之旅。然而,海角3號約於4月5日出海後,長達5天的時間訊號都停留在巴士海峽海上,而自4/9 08:34最後一筆訊號後,訊號已不再出現,確定失聯。雖然訊號失聯有數種可能性,但落海殉難雖然是我們最不願意見到的狀況,卻也是最合理的解釋。

海角3號是本計畫第1隻失聯的鵟鷹,研究團隊為牠感到憂傷,但仍望奇蹟出現,願牠仍安然徜徉在寬廣的天空。無論結果如何,我們心中永遠會記得牠的貢獻。 同時,我們也要發布一項新的好消息:本研究團隊於今年3月下旬已成功在彰化市八卦山北段繫放 2 隻新的灰面鵟鷹,命名為「海角4號」及「海角5號」。二隻海角鵟鷹放飛後,分別沿西海岸緩緩北上,養精蓄銳多日後,終於在4月中旬分別自台灣北部出海,橫渡台灣海峽後,目前皆已在中國大陸安徽省境內繼續其歸鄉之旅。

p4海角4號放飛前p2剛捕獲的海角5號

海角鵟鷹們正一天天接近北國的故鄉,在此仍遙寄我們的祝福,更願全體關心的國人們繼續為牠們加油。

台灣猛禽研究會 謹識 2009/4/20

海角鵟鷹返抵原鄉 本站資料暫時凍結

〔本會訊〕歷經漫長的奔波旅程,浪跡天涯的海角鵟鷹終於接近原鄉了。研究團隊仍密切掌握其最新行蹤,但基於若干考量,本網站將暫時凍結資料,不再更新,請大家見諒。 感謝各位這7個月來的關心與祝福,「心繫海角,同遊天涯」可以說是大家共同的心情寫照。更感謝5隻海角鵟鷹,不論你們安全返鄉或犧牲異域,你們都以己身的生命力向人類示範了「奮鬥」的真諦。 海角鵟鷹,千里歸鄉,最後究竟歸向何處?答案將在近期內由本計畫的補助單位農委會林務局發布新聞稿向大家報告,敬請拭目以待。

台灣猛禽研究會 謹識 2009/5/14

海角鵟鷹 千里歸鄉 海角2號已通過台灣 抵達中國大陸

本會訊〕本會去年10月份在墾丁所繫放的3隻海角鵟鷹,經過長達5個多月在菲律賓的度冬期後,終於在本月中旬陸續開始啟程北返。

p1海角鵟鷹遷移路徑圖的初步分析(2009年3月)其 中,離台灣最近的海角2號自3/16起迅速北移,3/18到達呂宋島的北端,3/19上午跨越巴士海峽,中午即抵達鵝鸞鼻。進入台灣後,一路向北後經過屏 東、高雄、台南、嘉義,於3/21日到達台灣中部,之後於3/22已進入中國大陸福建省,至3/25最新訊號顯示已位於浙江省境內。

這些訊息令本會研究團隊至感振奮,不僅深覺所投注的心力有了突破性的回報,更欣慰於海角鵟鷹不但奮勇存活、更展現出強韌的生命力。

堅忍不拔、矢志歸鄉的海角鵟鷹仍持續旅行中,牠們正一步步接近故鄉。在此不僅遙寄我們的祝福,更願與全體關心的國人們分享這項喜訊。

台灣猛禽研究會 謹識 2009/3/26

您目前位置:首頁 猛禽遷徙網 Migration